Friday, March 13, 2009

印度的种姓制度 (Caste)

昨晚,我和一个相当要好的印度朋友吃饭。由于用的是印度餐,所以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谈到了印度习俗(例如现代人对女方嫁妆dowry已没有那么讲究),还谈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。这个制度我早已听说过,但是从我印度朋友口中娓娓道来,觉得挺有意思。

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: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和首陀罗。除四大种姓外,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。

婆罗门 Brahmins
学者,僧侣,为第一种姓,地位最高,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。

刹帝利 Kshatriyas
武士、王公、贵族等,为第二种姓,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。

吠舍 Vaishyas
商人,为第三种姓,从事商业贸易。

首陀罗 Shudras
技工农民,为第四种姓,种姓内地位最低,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。

不可接触者 Untouchables
贱民,种姓以外的人,他们没有特别的技能,社会地位最低,最受歧视,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、苦力等。

种姓是世袭的。从印度人的姓,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种姓,传统社会职业和阶层。例如:
  • Patel 农民
  • Mistry 木匠

我的朋友出生商人世家,姓Sheth (念Seth)。Sheth 为老板的意思,而且他现在从商,真是人如其名。

他在中东生活时有个跟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管家,姓Patel是首陀罗人。他说首陀罗人一般给前三个种姓的人当工人。他说如果他有一天回家宣布要和一个姓Patel的女孩结婚,老一辈的人,如他奶奶肯定无法接受。

随着社会的进步,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。朋友的太太出生婆罗门。在古代社会,即使同是尊贵家族(前三个种姓),也不通婚。吠舍和婆罗门本来也不可以通婚,但是现在就没有那么讲究了。

种姓制度到现在还是存在的。我的朋友说如果我到伦敦东边,就会看到很多同低种姓的人住在一块儿。

回家后在网上搜了搜,看到了一则2000年的BBC新闻。有一个印度丈夫把妻子的父母告上了法庭,说他们当年相亲时欺骗了他。妻子的父母自称是名门之后,实际上却是源自从比较低层的种姓。丈夫后来虽然输了官司,但是这一则新闻也让大家意识到种姓制度对人们的影响有多深,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。

其实,种姓制度不只存在于印度社会。很多国家,如中国,日本,韩国,非洲,夏威夷,都有这一种木门对木门,竹门对竹门的观念。

朋友太太的一个同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。女孩的父母是香港移民,来到英国后开了家外卖店,是很典型的工人阶级。她靠自身努力,上了剑桥,事业发展顺利,还当了一个著名美国律师楼的合伙人(partner)。她后来嫁给一个韩国人。韩国丈夫家里是社会上层的名门望族。基于传统社会层次的不同,韩国家翁家婆至今都不愿意承认这一个媳妇的存在。过节寄卡,卡上只放儿子和孙子的名字。女孩当然气死了,说到时候如果两位老人家想要见孙子,她肯定不会成全。

人有时候就是被这一些莫名其妙的社会枷锁搞得很痛苦,失去亲情。想想,这又何必呢?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