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有多元民族,所以除了有多种文化、语言、宗教外,也有不同源流的学校。尽管如此,学校的主要教学媒介语还是马来文(国语)。各源流学校的教学大纲大致上无异。除了学生日常沟通的语言有别外,唯一的差别就是华校生必须多上一周五节的中文课。
一个久居英国的中年锡克人说:「如果让我选,我主张让小孩上英校。」
我听了就觉得奇怪。没出国时对此事没什么特别的感想。但是,出国后看到朋友学中文的痛苦,再加上中国近年来的崛起,我就一直庆幸父母有远见,送我上华校,培养了我对中文读、听、写的技能。 在西方人都在热衷学中文的当儿,让小孩上华校乃是明智之举。怎么还会有人提出这种不合适宜的论点?
我不明所以,就让他解释。
他说:「我认识的成功人士,大多是英校生。所以,我觉得英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较出色。」
我渐渐明白了。马来西亚独立前,英国殖民者虽允许各语文源流学校存在,但独尊英文,扶持马来文,限制华文。所以,他那一代的英校生,无论升学或就业,机会都比其他源流的学生来得多。他社交圈内的人才以英校生居多,并不出奇。
我说:「不懂中文的华人,很难彻底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,思想上总好像少了点什么。华人不懂中文,好比香蕉人,外黄内白,有点枉为华人。」
他大概没听出其中含义,就辩说:「你怎么能说华人不懂中文就没有传统呢?他们还不是一样懂得庆祝华人新年!」
我无话可说。难道当华人的准则就是懂得庆祝传统节日?志不同,道不合,多说无益。我虽力挺华校,并非觉得华校教育完美。华校教育自有其不足之处。但是,华校教育让我学习了中国人汇集了几千年的智慧,让我受孔子、老子、孟子等贤人的熏陶。这些智慧在我的人生路上都大有帮忙。没有受华文教育的人,很难领会其中奥妙。
1 comment:
對啊,志不同,道不合,很難説得明白的。說得明白,又要讓對方了解,更是難上加難。:)
Post a Comment